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2月份获国家正式批复,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
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重组建设,其前身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重室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92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过去三十年,国重室面向国际化学反应动力学科学前沿,发展国际领先的动力学实验技术与理论方法,尤其是建立了先进的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大连相干光源,在量子态、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气相、团簇、生物大分子、表界面、液相及能源材料等方向重要化学过程的本质机理。重点解决了化学反应共振、非绝热效应、量子动力学理论计算等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原创的、国际领先的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方法,是国际上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最活跃的实验室之一,也是领跑国际化学动力学研究方向的重要中心。近年来,大连相干光源的建成更是将国重室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全球瞩目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心。
202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流程。实验室以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建设基础,整合大连化物所化学激光基础研究、生物高分辨质谱实验研究,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光谱基础研究等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的前沿优势力量,申请组建化学反应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并于2023年1月份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2024年,科技部启动化学等四个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流程,实验室经过周密准备,于12月份获得正式批复。
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现任主任张东辉院士,副主任袁开军研究员和任泽峰研究员,本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担任。本室现有各类人员300余人,其中固定人员90余人,研究生130余人(含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聘用及访问人员90余人。在室院士4名,分别是何国钟院士、沙国河院士、杨学明院士、张东辉院士。
实验室定位:
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化学反应本质的研究,发展领先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与理论方法,在量子态层次揭示基元化学反应的量子效应和过渡态结构,并拓展到对复杂化学反应的研究,在原子分子层次实现对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表界面超快动力学机理的精准描述和理解。为我国化学激光、超高速发动机燃烧等重要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引领国际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的发展。
研究方向:
结合发展目标,实验室布局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气相化学反应动力学,生物大分子超高时空分辨动力学和表界面超快动力学。以气相小分子体系的动力学研究为基础,发展尖端技术和先进理论方法,拓展到生物大分子和表界面等复杂体系。同时,通过复杂体系的研究,促进提升对化学反应动力学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另外,配套布局了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和尖端仪器研发平台,为主要方向的研究提供强大的尖端仪器研发支撑。

发展目标:
未来十年,实验室将推动新一代高亮度自由电子激光及以此为基础的尖端实验技术和仪器的研发,发展精准高效的动力学理论新方法,在气相化学反应精确测量和理论计算方面、在蛋白质和小分子结合动力学、表界面超快动力学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国际化学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原始创新策源地,建成世界顶尖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心。
实验室荣誉:
实验室一直是国内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基地和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牵头单位,也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我国乃至国际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的跨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室在交叉分子束实验技术、量子动力学和势能面计算、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非绝热动力学研究、物理化学实验仪器研制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2009年和2014年化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实验室。自组建以来,产出多项重要成果,在Science和Nature期刊上发表重要文章24篇,有4项成果入选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得了多项重要奖励,包括:1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4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