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姓名 |
类型 |
时间 |
单位 |
37 |
 Prof. Daniel M. Neumark |
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 “国际杰出学者” |
2018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
36 |
 Prof. David C. Clary |
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
2014 |
英国 University of Oxford |
35 |
 Prof. Richard N. Zare |
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
2011 |
美国 Stanford University |
34 |
 Dr. Tsugunosuke Masubuchi |
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 “国际博士后” |
2018 |
德国 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 |
33 |
 Prof. Musahid Ahmed |
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 “国际访问学者” |
2017 |
美国 Chemical Sciences Division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 |
32 |
 Prof. Krems Roman |
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 “国际访问学者” |
2017 |
瑞典 Goteborg University |
31 |
 Prof. Timothy Karl Minton |
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 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 |
2011-2015 |
美国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
30 |
 Prof. Knut R. Asmis |
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 “国际访问学者” |
2015 |
德国 University of Leipzig |
29 |
 Prof. Tönu Pullerits |
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 “国际访问学者” |
2015 |
瑞典 Lund University |
28 |
 Prof. Mark Reinhard Hoffmann |
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 |
2012-2015 |
美国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
27 |
 Prof. Rex T.Skodje |
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 大连化物所高级访问学者 |
2009-2015 |
美国 University of Colorado |
26 |
 Prof. Antonio Varandas |
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 |
2009 |
葡萄牙 University of Coimbra |
25 |
 Mohan Singh Mehata |
中国科学院 发展中国家访问学者 |
2014 |
印度 Delhi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24 |
 Prof. Donald G. Truhlar |
大连化物所 张大煜第25期讲座教授 |
2017 |
美国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23 |
 Prof. Cynthia J. Burrows |
大连化物所 张大煜第23期讲座教授 |
2016 |
美国 University of Utah |
22 |
 Prof. William A. Goddard III |
大连化物所 张大煜第21期讲座教授 |
2016 |
美国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21 |
 Prof. Peter J. Stang |
大连化物所 张大煜第16期讲座教授 |
2014 |
美国 University of Utah |
20 |
 Prof. Daniel M. Neumark |
大连化物所 张大煜第15期讲座教授 |
2014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
19 |
 Prof. F. Fleming Crim |
大连化物所 张大煜第5期讲座教授 |
2011 |
美国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
18 |
 Prof. Daniel Jonathan Auerbach |
大连化物所特聘讲座教授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访问学者 |
2010-2014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17 |
 朱超原教授 |
大连化物所 高级伙伴研究员 |
2014-2019 |
中国台湾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
16 |
 黄维扬教授 |
大连化物所 高级伙伴研究员 |
2012-2015 |
中国香港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15 |
 郑俊荣博士 |
大连化物所 高级伙伴研究员 |
2010-2014 |
美国 Rice University |
14 |
 湛昌国教授 |
大连化物所 高级伙伴研究员 |
2009-2012 |
美国 University of Kentucky |
13 |
 Prof. Alec Wodtke |
中美“电子化学和表面催化领域研究— 国际研究和教育合作团队 (PIRE ECCI)项目 美方负责人 |
2009-2015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
12 |
 Jacob Berenbeim |
中美“电子化学和表面催化领域研究— 国际研究和教育合作团队 (PIRE ECCI)项目 Fellow |
2015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
11 |
 Dan Engellart |
中美“电子化学和表面催化领域研究— 国际研究和教育合作团队 (PIRE ECCI)项目 Fellow |
2010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
10 |
 Russell Cooper |
中美“电子化学和表面催化领域研究— 国际研究和教育合作团队 (PIRE ECCI)项目 Fellow |
2008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
9 |
 Jerry Larue |
中美“电子化学和表面催化领域研究— 国际研究和教育合作团队 (PIRE ECCI)项目 Fellow |
2007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
8 |
 Prof. David H. Parker |
中国科学院与荷兰皇家文理学院 (KNAW-CAS)联合项目 荷兰负责人 |
2013-2015 |
荷兰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
7 |
 Mark Verleg |
中国科学院与荷兰皇家文理学院 (KNAW-CAS)联合项目 Fellow |
2013-2014 |
荷兰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
6 |
 Prof. Sason Shaik |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访问学者 |
2010 |
以色列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
5 |
 刘国平院士 |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访问学者 |
2009-2010 |
中国台湾 Institute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
4 |
 严以京教授 |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访问学者 |
2009-2010 |
中国香港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3 |
 张增辉教授 |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访问学者 |
2009-2010 |
美国 New York University |
2 |
 张劲松教授 |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访问学者 |
2009-2010 |
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
1 |
 赵为克博士 |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访问学者 |
2010-2011 |
中国台湾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