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a 是F(2P3/2)+H2(j=0)反应在碰撞能为0.52 kcal/mol 时,实验观测到的反应产物平动能和角分布三维图,图b为理论计算值。图中的圆环表示反应产物HF分子的不同振动转动态。)
本周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题为《F+H2 --> HF+H 反应中Feshbach 共振的观测》(“Observation of Feshbach Resonances in the F+H2 --> HF+H Reaction”)的研究论文。这一最新发现表明:当碰撞能为 0.52 kcal/mol、产物HF处在振动能级v’=2时,观测到明显的前向散射。这是由于被囚禁在特殊的 HF(v’=3)-H’振动绝热势内,基态和第一激发的 Feshbach 共振在两个共振之间的结构干涉引发的增强。
这篇论文由我所科研人员杨学明、邱明辉、任泽峰、车丽、戴东旭、王秀岩、孙志刚、张东辉等人撰写,是杨学明研究员领导的反应动力学组(1102组)继2003年之后又一次在该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从实验上观测反应共振或者瞬时稳定的过渡态结构是一项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1102组利用自行研制的交叉分子束-氢原子里德堡态标识探测方法的新装置获得了 F+H2 --> HF+H 的全量子态分辨谱,观测到反应中的 Feshbach 共振。
由于化学反应中的共振现象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Richard N. Zare针对上述论文在同期刊物上发表了评论文章,题为《反应动力学中的共振》(“Resonances in Reaction Dynamics”)。(李芙萼, 王秀岩,吴薇 )

(用于实验研究的交叉分子束—氢原子里德堡态飞渡时间谱装置,该装置是在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资助下自行研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