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交流
开放课题
组织期刊任职
承办会议
访问学者
媒体采风
2014国家科技奖闪耀七大亮点(人民日报2015-01-10)

记者 赵永新 发布时间:2015-01-10

  来源:人民日报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与往年相比,2014年国家科技奖体现了怎样的导向?在评审组织方面有何新特点?获奖项目有哪些新亮点?记者为此专访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请他对2014年国家科技奖进行解读。

  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平均47.3岁

  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科技奖励办以“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优化结构、规范程序”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奖励改革。2014年国家科技奖着重体现五大导向:

  一是改革推荐机制,提高奖励质量。改变固有的推荐指标分配格局,对推荐单位及推荐指标动态调整,对连续三年获奖数为零的推荐单位,首次实行不直接下达推荐指标。同时,鼓励优秀学术团体提名推荐,每年拿出若干个推荐指标,给管理规范、社会公认度高的社会力量设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国家科技奖励的积极性。此外,鼓励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内有关单位推荐国际科技合作奖,提高奖项的影响力。

  二是继续强化激励青年科技人才。2014年度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3岁,其中自然科学奖47.9岁、技术发明奖46.4岁、科技进步奖47.4岁。鼓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通过同行专家提名推荐自然科学奖。该政策实行两年来共有8个项目通过该渠道推荐、2个项目通过评审。去年是北大施章杰教授(39岁),今年是哈工大高会军教授(38岁)。今年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是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王进,年仅35岁。

  三是限制频繁报奖、搭车报奖,强化潜心研究。明确规定,同一年度每个人只允许作为1个项目的完成人参加评审。2014年获奖项目中,从立项到结题的平均时间为10.7年,其中自然奖为12.2年、发明奖为 10.2年、进步奖为10.4年。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从1961年7月开始到2010年3月结束,历时49 年。

  四是重质量轻数量。针对盲目追求发明专利数量的现象,明确规定提交的授权专利最多不超过10项。

  五是禁止占用他人成果报奖和拼凑报奖。报奖人必须提交知识产权共有人的知情同意证明,和不同单位人员合作的还要提供合作关系证明。

  通过初评的自然奖项目,全部有海外专家函审

  邹大挺告诉记者,为确保评审公平、公正,2014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审有六大特点:

  一是网络评审全盲管理。综合运用技术和管理手段,随机遴选评审专家;专家姓名以编号代替,随机分派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与评审专家仅通过短信平台进行交互,以严格保密评审专家名单、严防信息泄漏风险。

  二是继续坚持一天评审制,全面实行视频答辩。对参评项目较多的评审组进行拆分,保证会议评审一天完成;用视频答辩取代当面答辩,全程建立影像资料档案,确保评审环节可追溯、可查询、可申诉。

  三是强化自然科学奖小同行审读和海外专家函审。参加网评的自然奖项目细分为若干个审读组,每组有若干名专家参与评价,并撰写审读意见。通过初评的自然奖项目,全部有海外专家函审。

  四是加强专家培训,严格评审规范。会议评审前播放《国家科技奖初评事项说明及要求》等培训材料,帮助评审专家了解政策、评审标准、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使各个环节更加严谨。

  五是建立公众旁听制,增加评审透明度。在初评会期间,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院院士和专家学者代表,到评审现场旁听,并进行交流座谈、听取意见建议。

  六是开展行业咨询试点,提高奖励公信力。选择若干个行业作为试点,对初评通过的项目,围绕其技术创新的先进性、代表性等关键问题,征求相关部门、协会和学会的书面意见,供评审委员会参考。

  在保障国家重要行业运营安全、摆脱国外控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邹大挺说,与往年相比,2014年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呈现七大亮点领域:

  信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提供了重要手段,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清华大学“透明计算”,突破了传统操作系统的限制,对于解决操作系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浪潮集团研制的“高端容错计算机”,在战略必争的信息化核心装备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实施国产化替代提供了自主技术支撑,对于保障国家重要行业运营安全、摆脱国外控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能源、化工领域重特大成果丰硕。备受国人关注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实现了从浅水到超深水钻井的历史性跨越,对维护国家领海权益、实现深海资源开发、开启中国深海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带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形成,为石油替代和煤炭清洁化利用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油气战略通道、超深层气田勘探、超深井超稠油开采和特厚煤层开采等领域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工业体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前沿成果。中科院动物所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方面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香港科技大学在电流变液理论研究和材料制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电流变液技术走向实用变为现实。

  环保领域研究成果迅速增长。2014年环保领域的推荐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数量比上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共有8个推荐项目,评审通过4项,反映出科技界对环境质量问题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担当。

  协同创新在公共卫生领域成效显著。中国疾控中心联合27家单位共同攻关,有效防控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流感大流行的有效干预和控制,成为全球传染病防控典范。

  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优秀成果得到奖励,有力支撑带动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河北省推荐的辣椒天然产物提取分离项目,促进了我国辣椒红和辣椒素提取技术升级和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带动了辣椒种植业的发展。山东省推荐的花生品质与标准化栽培项目,推动了山东、河南、河北等多地的花生产业发展,提升了我国花生的国际竞争力。国家中医药局推荐的中药材生产和土壤修复项目,帮助药农解决了土壤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治理难题,大力推动了我国西南地区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

  国防与国家安全领域创新成果显著。从空间侦察与空中防卫,到水面与水域巡防,再到地面作战与工程防御,以及军事指挥和单兵作战等,都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110/c1007-26359821.html

Copyright 2012-2019. 电话:0411-84379702/9040,邮箱:lncheng@dicp.ac.cn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0861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