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春蕾 发布时间:2013-07-02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一三五”战略规划里,“重点培育方向”选择了“五+X”模式。“五”与“X”是同等关系,并且通过每两年的检查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中国科学院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院长白春礼明确提出中科院201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围绕其中提及的“深入实施‘一三五’规划、抓好重大成果产出、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
大连化物所是一家综合性研究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
张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所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相互欣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在不同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向清洁能源展开“进攻”
建所60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大连化物所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2010年,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在此基础上,大连化物所凝练形成了“一三五”战略规划的“一个定位”: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
该定位描绘了大连化物所在新时期的使命:面向国家清洁能源,“三个重大突破”也围绕此展开。
煤代油新技术是突破之一,以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为龙头,实现转化一代、开发一代、前瞻一代。要求突破一批煤代油关键新技术,完成煤制丙烯、乙醇、高碳醇以及天然气等一批工业性试验,并将其推向产业化。
能源相关基元及催化反应中重大科学问题是另一个重大突破,该突破要求发展原创性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与洁净能源相关的基元及催化反应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实现从分子、原子、量子态水平上理解催化表面化学反应关键过程,促进能源基础科学领域重大突破,为发展高效洁净能源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张涛总结道:“‘三个重大突破’瞄准院里提出的‘大战场’,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以期获得更多的原创想法和方法。”
“五”可能成为“三”
大连化物所设定了“五+X个重点培育方向”,目前包括烃类清洁转化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储能/储氢关键材料及新技术、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技术及科学利用、生物医学转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设备这7个重点培育方向。
针对每个培育方向,大连化物所还设定了目标,比如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完成几项工业示范和应用、研制几套仪器设备。
“五+X”模式有助于研究团队梳理想法,有的放矢,集中优势兵力,作出大的贡献。张涛说:“研究所面临很大的压力,竞争环境不允许小打小闹的尝试,需要瞄准我国支柱产业,解决战略瓶颈问题,重新规划学科战略,有效组织科研力量投入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应用研究。”
大连化物所采取“五+X个重点培育方向”的模式,在中科院具有创新性。张涛告诉记者:“‘五’与‘X’是同等关系,并且通过每两年的检查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换言之,原先的“重点培育方向”有可能被剔除“五”的队列,也可能有其他培育方向加入“五”,还可能由“五”上升到“三个重大突破”。对此,既要求在“一三五”战略规划里的研究团队不能松懈,还督促暂时未列入“一三五”规划里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尽快从小树苗成长为茁壮的大树。
这也对大连化物所的研究团队提出挑战,如何才能在所内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呢?
完善考核机制促进科研
1月28日,宁波禾元甲醇制烯烃项目投料成功,并于2月3日通过烯烃分离生产出合格的乙烯和丙烯。该项目核心技术采用了大连化物所与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MTO技术。
2012年10月,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与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 “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PX)联产低碳烯烃流化床技术”,在北京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技术由副所长刘中民率团队攻关,技术路线具有创新意义,多项指标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2012年,大连化物所与新疆广汇合作建设10000立方米/天中试装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研究员王树东带领团队在煤制天然气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新进展;由田志坚团队攻关的润滑油基础油异构脱蜡技术制备了润滑油基础油异构脱蜡二代催化剂,在中国石油大庆炼化20万吨/年高压加氢装置开车成功,顺利产出合格产品。
近期由大连化物所张华民研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的5MW/10MWh全球最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已成功并网并平稳运行,应用示范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基础研究领域,中科院院士杨学明团队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科学》杂志上撰写题为《重新思考高能化学反应》的研究评述,文章展望了双光子光电子能谱(2PPE)和其他表面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未来的表面光催化动态学(Dynamics)研究中的应用。
张涛介绍道:“在大连化物所的研究构架中,三分之一是基础研究,三分之二是应用研究,如今我们两头都在抓。”
针对新的形势,大连化物所的考核机制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从过去的以定量为主转变为以定性为主。不是仅仅统计每个研究组每年共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而是要求课题组长在学术委员会上重点汇报过去两年里取得的1~2件实质性成果或者进展。
目前的考评体制,张涛认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带来了触动,推动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前沿,加快应用研究的转移转化速率。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7/274809.shtm?id=274809